平等的,頻率穩定的回應,能讓人的情緒、心靈得到莫大的慰藉與安寧;
倘若得不到回應,持續被冷落,就是對一個人精神最深的折磨。
有一項心理學實驗。
母親跟2歲寶寶的互動實驗。
在實驗開始時,母親跟寶寶有正常的互動,不斷回應寶寶發出的各種聲音;
幾分鐘後,母親的情緒就冷淡下來,面無表情地看著寶寶。
無論寶寶發出什麼聲音,給母親什麼樣的互動,母親都保持沉默。
很快,寶寶的情緒就迅速低落,然後大哭出來。
在正常的家庭環境里,如果孩子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始終得不到父母的關注,看見與回應,這對孩子的性格塑造是極其不友好的。
這類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會努力壓抑自己的情感,隱藏自己的需求,甚至懷疑否定自己。
配得感低,匱乏感高,是這類人身上的縮影。
在男女關係里也是如此。
想像一下:
你遇到了一件好玩的事情,迫不及待跟伴侶分享,得到的卻是伴侶冷冰冰的一句:「無聊」。
你期待已久的假期到了,滿心歡喜邀請伴侶出去旅遊,可伴侶卻說:「只想在家休息,哪裡也不想去」。
你在對方面前說個不停,你很快樂,很沉浸在分享,可對方就是無動於衷,沒什麼回應。
這個過程是不是很煎熬?
或許你主動,熱情,分享,沒話找話,但一段時間過去,你就身心俱疲了。
對方帶給你的情感創傷,即便分開,也會在後續很長時間裡刻在你的潛意識裡。
那種被忽視,被拒絕,被冷落的感覺,很像「被群體孤立」的絕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