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聚會上,小夏突然神秘兮兮掏出手機:「他今天給我發了27條消息,昨天半夜還給我點外賣...」
螢幕上是她曖昧對象瘋狂示好的聊天記錄。
三個月前這個男人還對她若即若離,現在卻完全陷入「戒斷反應」的狀態。
很多人在曖昧階段,常常會陷入一種困境:
「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所有的情緒波動,好像都被對方拿捏住了」。
對方能隨心所欲,好像不受自己影響;
可自己卻會因為對方的一點點情緒和反應,都產生很強烈的波動。
哪怕對方几分鐘不回消息,自己就開始患得患失,胡思亂想。
當你產生這種念頭,就說明在曖昧關係里,你的段位遠低於對方。
一個高段位的曖昧對象,往往有著精準的洞察力,隨意出招,都能讓你無從招架。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如何讓曖昧的異性對你上癮?
01. 吊橋效應:製造不確定性
什麼是吊橋效應?
可以理解為,讓你產生情緒劇烈波動的人,往往會讓你產生「愛情的錯覺」。
你跟誰在一起,情緒波動更明顯,延續時間更久,那麼你就更容易喜歡上這個人。
類似的心理學效應還有「間歇性強化」。
背後的心理學實驗早就證明:
隨機給予獎勵的老鼠,會比固定獎勵的老鼠更瘋狂按壓「食物按鈕」;
持續按壓,持續給予食物,老鼠很快就失去了興致;
持續按壓,都沒有食物出現,老鼠就會停止按動,直到餓死。
曖昧期切忌做24小時在線的客服,要學會製造情緒落差感。
對方隨便給你發條消息試探你,你就激動得像看見零食的小孩子;
你立刻秒回對方,恨不得提供360度無差別的情緒價值。
這對你而言,是沒有好處的。
一位男士分享自己的曖昧經歷:
每次女生髮來消息,他不是秒回而是隨機間隔——有時5分鐘,有時1小時。
更絕的是,他會在深夜突然分享一首契合對方心情的歌,然後直接消失。
這種難以預測的節奏,反而讓對方琢磨「他到底喜歡我嗎?如果不喜歡,為什麼要這樣?」
人類對未完成事件有天然的執著——蔡格尼克效應。
當對方開始猜測你的心意,這場遊戲的主導權就已經易主;
因為你的言行舉止,已經足以撩撥對方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