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狀元,因慈禧嫌棄他的名字而落榜,不料最終卻推翻了清王朝
《馬說》曾言:「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千百年來,優秀人才數不勝數,凡優秀人才現世,必為社會帶來全新曙光,然部分人才,卻難得伯樂重用,其慘澹經歷,亦致後世惋惜。
中國古代社會中,雖人與人之間的身份地位差距相對較大,很多出身卑微之人,難以獲得美滿人生。但隨著科舉制度的興起,許多寒門子弟亦獲得改變命運的機會,千百年來,考中狀元亦成為無數寒門弟子心中的理想目標。
然而,並非所有寒門子弟都能在高中皇榜後獲得美滿人生。晚清年間,一男子本能高中狀元,可慈禧太后卻因嫌棄他的名字,將其剔除皇榜。然而,這位男子卻並未就此消沉,反而發奮圖強,最終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那麼,這位男子究竟何許人也?他又有著怎樣傳奇的人生經歷呢?
這位男子名為譚延闓,在譚延闓小的時候,其父親便看齣兒子在學業方面的天賦,為了能夠幫助兒子獲得更為光明的未來,其父親便請來光緒皇帝曾經的老師翁同龢為兒子教書。
儘管在翁同龢授課的過程中,他較為嚴格,可正是因為他的嚴厲,譚延闓的文學水平才能實現飛速提升。
基於翁同龢的引領,譚延闓的文學才能遠超同齡人之上,正因如此,在他年僅十三歲那年,便成功考中秀才,最終,在1904年的科舉考試中,譚延闓更是高中第一名貢士,距狀元只差一步之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