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曾想,命運弄人,一切都只是鏡花水月,轉瞬間化為烏有。
然而,人生無常,禍福相倚。
杜牧15歲那年,變故突生,祖父和父親相繼去世,而後杜家大廈將傾。
幾個月內,府邸凋零,僕人盡散,一夜之間,只剩杜母和稚子相依為命。
從錦衣玉食到茹苦饑寒,命運戲弄著年少的杜牧。
不得已,母子二人只能寄居在破廟之中,每日靠野菜充飢,苟延殘喘。
一晃十年過去,曾經的貴公子蓬頭垢面,襤褸衣衫。
這樣的生活,對一個勤奮好學、胸懷大志的少年來說,無疑是種折磨。
寒風刺骨的長夜,他不知流過多少辛酸淚。
看著母親日漸憔悴的面容,杜牧的內心充滿愧疚,發誓要改變現狀,讓母親過上好日子。
十年寒窗,一朝天開地裂
年少多才的杜牧並沒有被命運擊垮。
即便家道中落,母子流離,他仍不改好學之心,終日埋首詩書,磨礪自己。
不為良祿,只求上進。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杜牧明白,只有科舉及第,才能徹底改變自己和母親的命運。
於是,他更加刻苦用功,不分晝夜。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只要付出汗水,希望的曙光終會到來。
終於,機會來了。
公元826年,杜牧遇到了人生的貴人狂士吳武陵。
當時吳武陵看中了一篇《阿房宮賦》,對其才情傾倒,欲為其引薦。
恰逢杜牧要進京趕考,於是吳武陵便去遊說好友、主考官崔禎禎。
杜牧一鳴驚人,榜上題名,高中進士第五名!自此,命運之門悄然打開。
十年寒窗,一朝天開地裂。
這一刻,杜牧熱淚盈眶。
那些疾苦的歲月,終被苦盡甘來的喜悅沖淡。
他深知自己有多幸運,又倍感肩頭責任之重。
擲筆從戎,壯志未酬
高中進士後,杜牧被任命為弘文館校書郎,成為一名京官。
然而,他的志向不在朝堂。
杜牧自小痴迷兵法謀略,胸懷報國之志,絕非埋沒於案牘之臣。
平步青雲本該是杜牧的宿命。
可惜,天不遂人願。
他看透官場險惡,苦於不得志。
每每奮筆疾書,總擔心哪天會觸怒權貴,丟了性命。
內心的煎熬,如影隨形。
恰逢好友沈傳師奉調江西觀察使,便邀杜牧隨行幕僚。
年輕氣盛的杜牧,欣然前往,只為躬逢其盛。
他以為遠離權力中心,就能撇開勾心鬥角,安心發展。
卻不曾想,更大的考驗在後頭。
然而,天不遂人願。
公元834年,牛李黨爭爆發。
牛黨領袖牛僧孺欣賞杜牧的才華,力薦其出任揚州節度使。
本該奔赴沙場,建功立業,卻不得不勉為其難地做一名地方長官。
在那個官場充滿黨爭、派系傾軋的時代,杜牧左右為難。
他不願依附任何一方,也不善阿諛奉承。
可這世道,哪容得下特立獨行之人?於是乎,他漸漸被邊緣化,壯志未酬,英雄無用武之地。
年少輕狂,一遇知己誤終生
在揚州任上的日子,杜牧過得很是落寞。
他整日與詩酒為友,夜夜笙歌。
《閒題》詩中"借問春風何處好,綠楊深巷馬頭斜",道盡了他的鬱悶與不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