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充滿溫情與善意的故事,後來在繁華的京師廣泛傳播開來,成為了街頭巷尾、家喻戶曉的美談佳話。姚燧之所以如此行事,正是因為他懷有一顆仁愛之心,能夠對這些女子們的坎坷命運感同身受。所以,他尊重她們,也時常為她們遭遇的不平之事仗義執言,絕不會因此而輕視、貶低她們。
當然,姚燧絕非是那種濫用職權之人。他那寬廣的心胸,從他擔任監察御史一職時的種種表現便能夠窺探一二。當時,御史大夫曾向姚燧發問:「皇上看中您的賢能,將您提拔至此高位,為何您從來不充當皇帝的耳目,反而整日忙著舉薦人才呢?」姚燧聽罷,爽朗一笑,而後不緊不慢、耐心地解釋道:「迄今為止,我已經為皇上舉薦了數百位人才。他們個個皆是治國安邦的賢才、幹才和良才。以我之作為,也算是報答了皇上的信任與厚愛。為何非要充當耳目,通過彈劾他人才能算作忠心耿耿呢?」對方聽聞這番話語,當即面露慚愧之色,不禁由衷地讚賞道:「姚公當真有宰相的恢宏氣度啊!」
這便是姚燧,一個始終一心為公,毫無私心雜念,胸懷坦蕩之人。
然而,姚燧的一生當中,也存有一件饒有趣味之事。公元 1311 年,在歷經漫長而艱辛的努力之後,姚燧終於完成了《宗實錄》與《武宗實錄》兩部重要的著作。大功告成之際,他選擇了告老還鄉,此時的他已然是 73 歲的高齡。這位在文壇與政壇都留下深刻印記的老人,在晚年退休歸家,渴望安享平靜的生活。
在某一次沐浴結束之後,或許是被某種情緒所觸動,姚燧與侍妾之間發生了雲雨之事。這位侍妾實乃聰慧過人,她很快便意識到潛在的問題,於是對姚燧說道:「如今您已年逾古稀,歲月不饒人,身體的機能也大不如前。若我此番幸運有孕,日後家中眾人怕是會對此抱有非議,認為這孩子並非您的血脈。不如您留個物證給我,也好讓我到時候能夠自證清白,免受無端的指責和猜疑。」
此時的姚燧,已是古稀之年的老者,面對侍妾的擔憂,也覺得在情理之中。難怪這位女子會未雨綢繆地想到要物證,畢竟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家族觀念之下,這樣的情況確實容易引發諸多麻煩和爭議。
姚燧認為侍妾言之有理,便拿過她的衣服,略加思索之後,提筆在上面寫下了一首飽含深情的詩:
「八十年來遇此春,此春過後更無春。縱然不得扶持力,也作墳前拜婦人。」
這首詩不僅是一份物證,更像是姚燧對未來的一種期許和對侍妾的一份承諾。
此後不久,命運的無常降臨,姚燧果然病重而逝。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姚燧的這位妾室竟然真的懷了孕,並且順利地生下了一個兒子。正如她當初所料想的那般,家中眾人對這個孩子的身世產生了懷疑,認為他並非姚公之子。然而,早有準備的她毫不猶豫地立刻拿出了姚燧當年寫下的物證。那件衣服上的詩句,清晰地證明了孩子的身份,使其得以清白。
倘若姚燧在九泉之下有知,知曉自己在老年之時還能喜得貴子,想必也一定會倍感欣慰,含笑九泉吧!
姚燧為官之時,始終保持著剛正不阿的品性。他堅守正義,絕不向權貴低頭,正因如此,他常常在一個官位任職不久便會選擇辭職離去。只因為他那無畏權貴的氣魄,總是敢說敢做,敢於直言進諫。他的這種剛直性格,在充滿權謀與算計的官場中顯得格格不入,常常為他人所不容。
身為一個文學家,姚燧更是恃才傲物,這在《元史》中有著明確的記載:「然頗恃才,輕視趙孟頫、元明善輩。」他憑藉著自身出眾的才華,對同儕中的一些人表現出輕視之態。
姚燧的小令寫得極為靈動,字裡行間充滿了生活的情趣。他以獨特的筆觸和敏銳的感知,將世間萬象、人情冷暖融入其中,讓人讀來仿佛身臨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他內心的豐富情感和深邃思考,確實不愧是一代才華橫溢的高人。
姚燧的一生,多次官居要職,在宦海之中沉沉浮浮。儘管歷經諸多風雨,遭遇無數艱難險阻,但他始終未曾忘卻自己的初心,堅守著內心的那份信念與追求。
然而,在這漫長的仕途生涯中,他也曾親眼目睹政治上層相互傾軋的黑暗景象。那些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權謀爭鬥,讓他深感無力與無奈。面對如此混亂複雜的官場,他滿懷感慨,因而寫下了那著名的一句:「有人問我事如何,人海闊,無日不風波。」這句言辭,既是他對現實的深刻洞察,也是他內心苦悶與迷茫的真實寫照。
這便是姚燧,一個性格鮮明、獨具魅力的人物。他的剛正、他的傲氣、他的才情,都深深烙印在歷史的長河中,讓人一經了解便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