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7年,34歲的岳飛已經成為南宋主戰派的中流砥柱。憑著嚴明軍紀和赫赫戰功,岳家軍成了讓金人聞風喪膽的存在。趙構雖然倚重岳飛,卻對他的「膨脹」越來越不滿。
事情的導火索發生在這一年。當趙構準備削掉另一個武將的兵權,把5萬淮西軍交給岳飛時,這位鐵血將軍高興壞了,已經開始規劃北伐的下一步。可誰知,趙構很快變卦,取消了任命。岳飛得知後,情緒失控,直接辭職,還擅自跑回江西廬山老家。
這在趙構眼中,簡直是「皇權挑釁」。他三番五次下旨讓岳飛回軍營,岳飛卻以「為母守孝」為藉口拖延不歸,直到被下屬提醒「你這樣和謀反沒兩樣」才倉促回軍。趙構雖然暫時壓下怒火,但岳飛的自作主張,已經讓他在皇帝心中成了「不穩定因素」。
功高蓋主,威脅皇權
1140年,岳飛率岳家軍一路北伐,取得郾城、潁昌等戰役的輝煌勝利,尤其是朱仙鎮大捷,更是讓金軍元氣大傷。金國上下流傳著一句話:「寧捍山河,莫捍岳家軍。」在這場戰鬥中,岳飛僅用500騎兵擊潰金兀朮的10萬大軍,打出了震古爍今的戰績。
這樣的輝煌,卻讓趙構寢食難安。作為皇帝,他最怕的就是臣子的權力和聲望超過皇權。而岳飛此時,已經到了「功高蓋主」的地步。他的北伐願景,與趙構的議和策略背道而馳,皇帝自然不可能繼續容忍一個「不聽話」的將軍。
趙構甚至曾直接警告岳飛:「犯吾法者,惟有劍耳。」言外之意再明顯不過:別挑戰我的底線。
議和為先,岳飛成犧牲品
如果說前幾次天威被觸犯,岳飛還有挽回餘地,那麼議和這件事,徹底堵死了他的生路。1141年,南宋和金國談判的條件之一,竟然是「除掉岳飛」。金國怕他,趙構不喜歡他,秦檜更是把他當成眼中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