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戰爭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時間短,人數少,基本上一天就能夠結束戰鬥,並且人數也是很少的,每次交戰大多只有幾千或者一萬人左右。可能有人會說這麼少人能幹什麼,因為此時戰爭的目的就不是消滅敵人而是消耗敵人。
如果遇到規模大一些的戰爭,那時間就長一些,大概能夠延續幾天。在我們印象中的那種圍困敵軍幾個月的戰爭是不存在的。在當時甚至還衍生出了一個詞語「滅此朝食」,簡單來說就是先將敵人消滅了再吃早飯。
雖說後世賦予了它不一樣的意義,但春秋時期他也就只有字面意思。並且當時戰鬥的地點也是有要求的,一般都會選擇在雙方的邊境線上,是不允許在有人居住的地方展開戰鬥的,更不允許將戰火延伸到百姓的居住的地方。
和後世說打就打的戰爭不同,此時你要是想和其他的國家打仗,那也是要下戰書的。你要派遣使者去對方的國家送戰書,告訴對方你要和他打仗。當然這戰書也不是隨便就能下的,不能乘人之危。
比如說這個國家剛剛經歷了天災你要趁機去攻打他,這就是讓人不齒的行為,這是不允許的。或者是剛改朝換代朝局不穩,此時也不能發動戰爭。在春秋時期這些貴族們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名譽的,身上是不允許有一點污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