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29日訊)華裔女子因父親在她9歲那年心臟病發去世,激發她長大後積極學習心肺復甦法及隨車攜帶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終於在46年後,以知識救了一名在打羽球時心臟病發的男子。
該名見義勇為者,正是馬來西亞聖約翰救傷機構馬六甲中央區指揮官兼該機構急救教官陳愛婷(55歲),她於昨晚9時許,在甲市東街納羽球館進行的全國師範學院運動嘉年華羽球比賽,救下了一名來自吉蘭丹哥打峇魯的55歲男子,
患者為男子宿將組8強參賽者之一,事發時他因心臟病發,在羽球場倒下,所幸陳愛婷在黃金4分鐘內,透過心肺復甦法及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向他施救,成功救回寶貴一命。
陳愛婷是在事發後一分鐘內,立刻向患者進行心肺復甦法,並使用AED成功恢復患者的心臟運作,患者最終獲救,被送往馬六甲中央醫院進一步治療與觀察。
陳愛婷告訴《中國報》,該男子在比賽途中因身體不適,在一旁休息,不久後倒下不省人事,她見狀後馬上為他檢查,發現對方情況不妥,疑似心臟出現狀況,於是開始進行心肺復甦施救。
「我車內一向收著一台AED應急,因此拜託學員送過來派上用場,期間吩咐在場人士撥打緊急電話求助。」
陳愛婷說,人類腦部一旦在4分鐘內無法重獲氧氣,將造成腦死,因此她在混亂之中保持冷靜,事發第一分鐘已開始施救。
「心肺復甦主要幫助心臟繼續操作,有助血液循環以供應氧氣至人體各部分,然而要心臟恢復運作,就需要AED儀器的幫助。」
她說,AED成功給予患者一次電擊心律。
她也很感謝在混亂之中從旁協助和配合的在場人士。

陳愛婷(左3)在黃金4分鐘內,向心臟病發倒下的患者施救,成功挽救生命。(陳愛婷提供)
父親心臟病逝世
領悟心肺復甦及AED重要性
成功挽救生命,令陳愛婷既感動又感觸良多,憶起1970年代因心臟病逝世的先父,讓她更加鼓勵人們學習心肺復甦法及AED正確使用方式。
她透露,父親在她9歲那年,於家鄉因心臟病發身亡,倘若當時有人向父親施救,可能得以挽救先父一命;她遂於1981年加入馬來西亞聖約翰救傷機構,服務社會至今。
「這起事件讓我們領悟到心肺復甦及AED的重要性,越多人懂得在黃金4分鐘內急救,將能挽救更多生命。」
她指出,馬來西亞聖約翰救傷機構馬六甲中央區,自去年2022年開辦5次免費課程,讓民眾學習心肺復甦法和AED使用,儘管課程免費,且每次開放給30人參與,但去年整年參與人數只有104人。
她希望通過該起事件喚醒民眾學習急救意識,提高有需要者生存機率。
AED無助讓傷患者恢復心跳
根據網絡資料,AED只有在兩種狀況會給予電擊,第一,心室纖維性顫動(VF)震幅處於微弱狀態下(低於0.1Mv);第二,沒有脈搏的心室頻脈(VT ),因兩者在醫學上均屬於臨床死亡。
資料也指,自動體外除顫器,是於傷者脈搏停止時使用,然而該儀器並不會對無心律,即心電圖呈水平直線的傷者作出電擊。
簡而言之,使用AED並非讓傷患者恢復心跳,而是使正在處於顫抖或是不正常跳動的心臟,經由電流刺激而歸零停止,並於電擊完後立刻配合心肺復甦,讓不正常心跳的情況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