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都希望孩子未來能出人頭地,一輩子幸福順遂,可實際上孩子命運往往與家庭教育脫離不了干係。
當孩子迷茫時,父母要充當「指南針」,為他們謀劃未來;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要充當「修正帶」,把子女引向正道;
當孩子得意時,父母要充當「定海神針」,鞭撻子女不可驕傲自滿。
……
正是你們的一次次指引,讓孩子走向光明大道,未來多半能成人中龍鳳。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懂得放手的父母,養出的孩子更獨立自主
愛孩子的第一步,就是要學會「該放手時就放手」。
這是為人父母需要學習的第一課,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課。
為何我們會把這一點放在首位,原因就在於很多親子矛盾、兒童不良行為和心理問題的產生,都是由它引起的。
心理學家許添盛先生曾經說過:「親子關系問題的根源於,父母用控制代替尊重,用命令代替啟發,用懷疑代替信任,讓孩子的生命找不到出路,找不到愛。」
很多父母可能是過分緊張子女,導致他們喜歡用父母的身份去控制子女,以此來避免孩子走上歪路,犯自己年輕時犯過的錯。

忽略了子女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如果父母一味地掌控孩子,這份沉重的愛就會變成枷鎖,令孩子一生都過得沉重壓抑,無法幸福。
作家畢淑敏說:「真正的愛不是控制,而是成全。」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都懂得在孩子的世界中優雅地退出——
孩子能自己動手完成的事情,父母絕不包辦;
孩子自己能做的決定,父母不強行干預;
孩子可以承擔的後果,父母不代替解決。
從動手能力到思維方式上的一步步放手,成就了一個自主獨立的小孩,不僅成全了孩子,也解脫了父母,讓你們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自己的身上。

用心陪伴的父母,養出的孩子更陽光自信
有人這樣形容,孩子的人生就像一部舞台劇,一旦謝幕,就再也回不去。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在錯過孩子的人生,他們給出的理由大多數是: 工作太忙。
可實際上,拋開父母工作的時間不算,很多人即使在休息的時候,能「有效陪伴」孩子的時間都不足30分鐘。
這里所指的「有效陪伴」,指的並不是指跟孩子在同一個空間待著,而是跟 子女之間有互動,有情感的交流,能回應孩子的需求。
《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曾經發布過一組數據,裡面提到近一半的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做家務;四成父母在陪孩子的同時看朋友圈、刷微博等等。
這些都不算是「有效陪伴「的范疇,達不到陪伴應有的效果。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心思並沒有花在孩子身上,造成的局面通常都是:
父母的精力被分散,忽視了孩子的需求,他們一遍遍地重復著自己的想法,可父母沒有給出回應,再重復幾次父母開始發怒、不耐煩; 久而久之,孩子停止跟父母交流,封閉自己的內心,父母又開始抱怨小孩自閉冷漠,不願意跟自己溝通。
實際上,並非孩子不願意溝通,他們曾經無數次拋出過「橄欖枝」,只不過是你自己選擇了拒絕。
而選擇用心陪伴孩子的父母,他們懂得高質量溝通,哪怕每天只能抽出半小時來陪伴孩子,但至少能做到全身心投入。

在這半小時內,單純用來「陪玩」,跟孩子聊聊今天發生的有趣事情、玩幾個親子互動小游戲、陪著孩子閱讀等等,這些親密的互動都能增進親子感情。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著的,自己的需求得到了回應和滿足,他們的內心往往會無比的幸福,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小孩,性格也更加自信陽光。
情緒穩定的父母,養出的孩子一輩子都幸福
有個情緒穩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最大的福氣。
而反觀現實,我們總能看到太多孩子為父母的情緒「買單」。

父母吵架、失婚、事業不順、生活不如意,都能成為對著孩子發脾氣的理由,拿著無辜的孩子開火,責怪都是小孩毀掉了自己的人生。
在這種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怎麼能快樂得起來呢。
作家尹建莉說: 「你對孩子發的三分脾氣,會對孩子造成七分傷害。」
心理研究也發現,如果父母的情緒不夠穩定,經常在孩子們面前做一些極端的舉動,很容易導致小孩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甚至可能影響其人格的健全。
如,孩子 情緒暴躁、個性壓抑、攻擊性很強、社交障礙、迴避性人格等等。

他們這一系列問題,如果深挖其童年經歷,尤其是與原生父母的相處日常,都能得到一一對應。
反之,若父母能有一個穩定的情緒,能給孩子們營造一個良性向上的生長環境,讓孩子感覺到安全感滿滿,整個人從容又鬆弛,遇事不慌,心中有數,做事情怎麼可能不成功呢。
【今日話題】你屬於哪一類型的父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