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努爾哈赤一樣,皇太極為清朝能入主中原立下了赫赫戰功,同時其也採取各種政治制度鞏固了清朝內部統治,也是一位明君。
皇太極死後,順治帝繼位,在順治期間,明朝在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進攻下滅亡,駐守山海關的明朝將領眼看大勢已去,選擇投降清朝,將山海關打開,清軍得以入關。
入關之後的清軍大敗李自成的農民軍,占領北京,自此清朝開啟對全中國的統治,清朝也成第二個由外族建立的中原政權。
順治帝入關後,先後消滅在國內的大部分敵對政權,基本完成全國一統,為了緩解民族矛盾,強化清朝統治基礎,順治帝下令停止圈地、放寬逃人法等。可以說順治帝依舊是一代明君,鞏固了清朝在中原地區的統治,為康乾盛世的出現奠定基礎。
之後就是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位帝王,這三位帝王也是開創了長達一百三十多年康乾盛世,雖然有些觀點認為康乾盛世只是一種虛假的繁榮,但這一段時間內清朝完成了諸多成就。
先是統一蒙古、新疆、西藏、台灣等地,其疆域面積達到了恐怖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里,奠定了我國的國土面積基礎,也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
當時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一度達到世界的三分之一,農業、手工業、商業貿易等高速發展,乃是東方當之無愧的強大帝國。
在乾隆時期,我國人口也突破了三億大關,奠定了如今我國人口大國的地位,依仗這個基礎,道光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大關。
康乾盛世期間清朝對外戰爭也很多,與朝鮮、沙俄、緬甸、安貢(越南)、廓爾喀(尼泊爾)等國家交戰,全部獲勝,彰顯了天朝上國的實力。
當時的底層人民口中就經常說出「盛世」、「全盛」這樣的話,社會已經形成一種盛世的意識,康乾盛世也是標誌著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極致。
不過盛極而衰,從乾隆後期開始,清朝就開始走向衰敗,實際也是封建社會開始走向衰敗,嘉慶時期,各地的農民起義就已經應接不暇。
雖然嘉慶時期並沒有做出過太大的功績,但他致力於革新政治,緩和社會矛盾,推行「咸與維新」,整治了許多腐敗和貪官,著名大貪官和珅就是被嘉慶所誅殺的。
清朝的衰敗已經是必然,之後的道光、咸豐也致力於恢復國力,但終究是無力回天,這三個帝王雖然不算是一代明君,但也盡心竭力,跟昏君肯定是不搭邊的。
最後三帝就是同治、光緒與溥儀,這三位皇帝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沒有實權,全部都被慈禧所把控著,就算想有一番作為也無處伸展,在其在位期間也不算是昏君。